硅谷AI人才争夺战白热化,华人面孔成焦点

发布于:2025-07-15 阅读:2
近期,硅谷AI人才争夺战激烈。Meta为建超级智能实验室,以天价挖角OpenAI等公司人才,薪酬飙升惊人。全球顶尖AI专家稀缺,华人科学家表现亮眼。这场争夺不仅影响企业发展,还重塑行业生态,也引发对薪酬泡沫的担忧。

当前,美国正掀起一场迅速升级的AI人才“军备竞赛”,其中硅谷的人才争夺战尤为激烈,众多科技巨头纷纷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

AI人才争夺战

Meta无疑是这场争夺战中的激进者。当地时间6月30日,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宣布重大改革,成立“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”,致力于开发先进AI系统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Meta可谓不惜血本。它向初创公司Scale AI投巨资143亿美元,聘请其前首席执行官汪滔加入;GitHub前首席执行官兼投资者纳特·弗里德曼也被招入麾下。此外,Meta还向OpenAI、谷歌等公司的顶级研究员抛出橄榄枝,为了挖走OpenAI的核心成员,甚至开出“4年3亿美元”级别的“大包”,第一年就能行权一大笔股票,兑现1亿美元。据报道,仅仅在一个月内,扎克伯格就联系了OpenAI超过45名AI研究人员,至少有4名OpenAI的研究人员已接受了Meta的录用邀请。

面对Meta的疯狂挖角,OpenAI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。OpenAI首席研究官马克·陈对Meta的挖角行为表达了极为震惊和不满,他表示“感觉就像有人闯入我们家偷走了东西”。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·奥尔特曼公开指责Meta为挖走OpenAI员工开出了高额的签约奖金和年薪。为了留住人才,OpenAI调整薪酬,给一些员工开出100万至200万美元的留任奖金,并附送更多股权。同时,OpenAI也展开反击,从Meta、特斯拉、xAI反挖人才,例如从Meta挖回一名研究员,从特斯拉挖走13年老将David Lau等。

华人科学家

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,华人科学家成为了“香饽饽”。Meta新拉来的团队里有不少来自中国名校的人才,如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余家辉,曾在谷歌DeepMind工作,后加入OpenAI参与多个重要模型的开发,最终被Meta重金挖走;彭若明原本在苹果负责人工智能/机器学习的基础模型团队,Meta为挖他据称开出了超过2亿美元的总包。此外,常慧文、任泓宇、Ji Lin等前OpenAI、谷歌华人研究员也被Meta纳入麾下。谷歌聘请的Windsurf联合创始人Douglas Chen也是华裔。苹果在彭若明出走后,提拔了另一位华人工程师陈志峰接手相关工作。据分析,在美国顶尖AI研究人员中,超三成拥有中国背景。

这场AI人才争夺战背后,是AI人才的极度稀缺。《财富》杂志指出,全球顶尖AI专家不到1000人。自2019年以来,全球范围内AI技能职位的招聘数量每年增长21%,远远超过AI人才的供应速度。全球顶尖管理咨询公司贝恩预测,AI人才缺口预计到2027年仍将持续,短期内难以弥补。

随着AI人才的薪酬飙升,也引发了对薪酬泡沫的担忧。Hugging Face联创兼首席科学官托马斯·沃夫直言,当前硅谷的人才成本已出现显著失衡。硅谷资深人力资源专家Tom Zhang也表示,薪酬泡沫的风险是切实存在的,过去谷歌搜索方面的工程师薪资就曾随着技术普及回归常态。

科技巨头

除了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,这场争夺战还对整个行业生态产生了影响。巨头们不计成本的薪酬竞赛,使得人才和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头部集中,行业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。无数满怀激情的AI初创公司既没有雄厚的资本,也没有海量的算力,面对巨头开出的天价支票,只能望洋兴叹。同时,这场浪潮也溢出了科技圈,汽车、金融、能源、地产等传统行业也纷纷加入人才争夺,他们需要能将AI与具体业务场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。

总之,这场由科技巨头掀起的AI人才争夺战,正在深刻地重塑着全球的科技版图。在这场由资本、代码和野心构筑的棋局里,最终的胜负手或许依然写在那些少数天才的个人选择上。而我们也需要关注这场热潮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,保持一定的理性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AI人才争夺战 硅谷 华人科学家 Meta OpenAI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