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5公里和跑5公里,哪个对身体益处更大?

发布于:2025-08-09 阅读:0
全民健身日,大家热衷跑步和健步走。研究显示,消耗同等能量时,走路对慢性病预防效果略超跑步,但调整BMI后跑步提升代谢效率更显著。还介绍了适合走路和跑步的人群,以及运动的时间、强度等注意事项,让你科学选择运动方式。

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,跑步与健步走是大众喜爱的锻炼方式。很多跑者将每天5公里视为“黄金距离”,健步走5公里也被看作“最佳距离”。那么走5公里和跑5公里,哪个对身体益处更大呢?

运动健康

一项发表在《动脉硬化、血栓和血管生物学》上的研究追踪3.3万名跑者和1.5万名步行者6年。结果显示,消耗同等能量时,走路对慢性病的预防效果竟小幅超越跑步。具体数据对比(每消耗1个代谢当量MET):跑步降低高血压风险4.2%、高胆固醇风险4.3%、2型糖尿病风险12.1%、冠心病风险4.5%;走路降低高血压风险7.2%、高胆固醇风险7.0%、2型糖尿病风险12.3%、冠心病风险9.3%。不过研究负责人补充,调整BMI指数后,跑步对代谢效率的提升更显著,两者实际健康收益差异小于2%,关键在坚持。

走路是低强度有氧运动,对膝关节、脚踝等压力小;跑步是中高强度有氧运动,对身体心肺能力、肌肉力量、耐力等要求更高。以下五类人更适合走路:关节预警人群,像体重超标者跑步易伤关节,转快走能减重且无伤痛;慢性病患者,如冠心病患者遵医嘱快走,血压能稳定;银发族,用助行器分段行走可保持骨密度;孕晚期女性,斜坡行走产检指标优;运动小白,能从难适应到轻松完成5公里。而跑步更适合这三类人:体检无异常者,可用间歇跑提升最大摄氧量;需突破平台期的减重者,每月比步行多消耗热量;追求心流体验的人群,跑步时多巴胺带来愉悦。

走路

在运动的时间、强度与风险平衡上也有讲究。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指南指出,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是健康底线。《柳叶刀》研究表明,30 - 60分钟/次收益最佳,超90分钟运动可能产生负效应。换算成5公里,跑步约30分钟,快走约60分钟,每周3 - 5次刚好达标。运动时间也有讲究,清晨5 - 6点运动心血管压力峰值升高37%,睡前3小时运动导致入睡延迟1.5小时,黄金时段是晨间8 - 10点(降低19%中风风险)或下午4 - 6点(肌肉活性提升20%)。运动时要注意安全,感冒、熬夜、饮酒后降档为散步,新手从每日快走15分钟起步,高强度运动后补充电解质水。

运动强度还可自测,中等强度是能说话不能唱歌(心率100 - 140次/分),说话断断续续伴冷汗是高危信号,要立即停止。膝关节脆弱者可采用“快步走 + 游泳”组合,跑步爱好者每周加入2次靠墙静蹲保护髌骨。

跑步

总之,无论是走路还是跑步,关键在于坚持。只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,结合科学安排,都能带来健康益处。就像运动科学家保罗所说:“人类身体需要的是持续规律的活动刺激,而非某种‘完美运动’的执念。”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走路 跑步 运动健康 健身

上一篇: 3岁“体操圣体”引发幼儿运动教育思考

下一篇: 没有了!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