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越野跑大神”误食毒蘑菇身亡,敲响野生蘑菇安全警钟

发布于:2025-08-16 阅读:0
苏州著名越野跑爱好者“爱抚人生”,8月9日徒步采蘑菇食用后中毒。起初不适去小医院无果,转大医院,因未及时告知误食情况耽误抢救,12日不幸离世。事后确认可能是欧式鹅膏,提醒大家不采、不吃、不送、不收野生蘑菇。

近日,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传来,苏州一位著名的越野跑爱好者,网名“爱抚人生”,因误食有毒的野蘑菇,不幸中毒身亡。这一事件为喜爱野生蘑菇的人们敲响了安全警钟。

误食毒蘑菇

8月9日,“爱抚人生”和朋友去苏州旺山徒步。途中,他们在一处松树林里休息时,看到路边石头上有几个胖乎乎的蘑菇。“很像平菇,伞顶有两个手掌大,伞柄有大拇指粗”,同行者说这种蘑菇可以吃,他们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家。当天中午,“爱抚人生”将采回的蘑菇做成了菜肴。然而,午后他就感觉身体不舒服,先是隐约的恶心、绞肚子的疼。他起初到当地一家小医院挂了水,以为能缓解症状,却发现没有效果。后来,他又前往大医院就诊。

据知情人士透露,“爱抚人生”中毒情况十分严重,全身发黑。而且,可能由于没有及时告知医生有误食野蘑菇的情况,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,导致病情不断恶化。8月11日,他被送入ICU病房,12日上午,不幸去世。

“爱抚人生”去世后,苏州的一些越野爱好者群纷纷进行悼念,很多认识他的人也到他的社交媒体主页留言追思。大家都为这样一位热爱越野跑的人,以这样的方式离开而感到惋惜。

目前,虽然还不清楚“爱抚人生”具体吃的是哪一种蘑菇,但著名菌物研究者“赶尾人”表示,他也许误食了不止一种毒蘑菇。在已知的蘑菇中,可食用的比例并不高,绝大多数都不宜食用,而真正好吃的更是少之又少。

野生蘑菇安全

吉林农业大学菌类作物专业博士生朱力扬指出,“爱抚人生”出现全身发黑的症状,可能是该蘑菇具肝毒性或者影响血液循环。她提醒大家,千万不要采食不认识的野生蘑菇,也不要凭主观经验去辨认野生蘑菇,这都是血的教训。

法医从“爱抚人生”手机相册里,锁定了“嫌疑菇”——欧式鹅膏。这是一种和食用平菇“九分像”的毒蘑菇,最大的区别在于菌柄基部膨大得像个小球,常常埋在泥里、落叶下,不扒开看根本难以分清。非专业人士几乎很难辨别,这也正是毒蘑菇的可怕之处。

事实上,类似的悲剧并非个例。我国2019到2022年间,30个省份发生了1761起蘑菇中毒事件,4743人中毒,95人死亡,病死率2%。其中,致命鹅膏造成的死亡最多,占24.21%;其次是亚稀褶红菇,占17.89%;第三是条盖盔孢菌,占11.58%。

广州第十二人民医院中毒救治中心的专家强调,“致命鹅膏”属于急性肝损害型,潜伏期一般10到14小时,初期胃肠道症状还有可能一过性缓解,出现“假愈”,而在36到48小时,黄疸、出血、凝血障碍、多脏器衰竭就会接踵而至。

入夏以来,野生菌的季节一到,采菇的人也多了起来。杭州西溪湿地就发布公告,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湿地及周边区域采蘑菇。工作人员已经劝离了50多起违规采摘,并组织了30多人次水陆联合巡查。医院方面也救治了不少因食用野蘑菇中毒的患者。

面对野生蘑菇,我们必须保持警惕。外行面对野菇,唯一的安全规则就是不采、不吃、不送、不收。若不幸误食,应马上就医,并及时告知医生食用野蘑菇的情况。为人父母的,更不能让孩子参与“找蘑菇”的游戏。

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美,但也存在着风险。我们没必要用一口“野味”,去考验运气、家人的承受力和医疗系统的极限。愿“爱抚人生”安息,也希望更多人能记住这个教训,远离野生蘑菇带来的危险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越野跑大神 误食毒蘑菇 野生蘑菇安全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