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广东特大暴雨:成因、影响与应对

发布于:2025-08-06 阅读:0
2025年8月,广东遭遇罕见特大暴雨,雨量、范围、时长皆破纪录。此暴雨由季风槽和低涡系统引发,给预报和生活带来难题。文章分析成因,对比历史,还提及应对措施,如完善预警、加强排水等,以提升防灾能力。

2025年8月上旬,一场特大暴雨席卷广东以及台湾、香港、澳门。这场暴雨成为今年迄今该地区最强的暴雨过程,其特点显著。

广东特大暴雨

首先是雨量巨大。截至8月5日晚,广东深圳大鹏新区3天累积雨量达746毫米,为今年以来最大之一。香港天文台最大日雨量355.7毫米,打破了香港188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8月单日降雨纪录。台湾西南部最大10天雨量达到2902毫米,为2008年莫拉克台风以来最强的暴雨。

其次,特大暴雨范围巨大。广东省的特大暴雨覆盖了汕尾、惠州、深圳、东莞、广州、珠海等至少6个地级市。香港、澳门的特大暴雨几乎覆盖全域,台湾的特大暴雨覆盖了西南部地区,均为今年以来最大。

再者,暴雨时间长。广东、香港、澳门的雨断断续续已有一星期时间,其中8月2日起几乎每天都有特大暴雨。台湾的雨更是下了10天左右,高雄西部附近连续5天有特大暴雨,如此长时间的超高强度降水,在8月历史罕见。

最后,暴雨让人非常为难。以深圳为例,8月5日的特大暴雨在凌晨开始,但在上班前的7点30分前后,雨带南推到香港,深圳雨势迅速减弱至小到中雨状态,待大家都上班后再次加强到大暴雨状态。

季风槽

面对这种变化多端的最强暴雨,深圳启动了递进式的预报体系与精准预警体系。预报员通过对天气形势的深度研判,精细切割式发预警。在子夜时分,频繁发出分区红色预警;到凌晨4点前后,随着暴雨扩展到全域,立即拉响了少见的全市暴雨红色预警,让城市迅速响应。但在上班前,随着暴雨减弱又只能改发黄色预警,没有办法让大家不上班。

那么,为什么这次粤港澳台的暴雨会如此猛烈、如此为难呢?这次的暴雨是由季风槽引起。所谓季风槽,是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风相遇后搓出来的低压槽。海上的季风槽是台风母体,陆地上的季风槽是暴雨母体。而这一次的季风槽非常不一般,它既位于副高北侧,又位于“副高”南侧。因为今年的副热带高压太偏北太庞大,经常会出现南北两个甚至多个暖高压并存的现象。8月3日起,太平洋副高和我国大陆暖高压在北方合并,但在广东留下了一个口袋状的缝隙。强大的西南季风钻进了这个口子,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季风槽。这个季风槽里既有强烈的底层西南季风,也有很强的高空东风,还有一些底层北风,所以有不同于一般季风槽的强烈辐合条件,是叠加了前汛期暴雨、台风雨所有buff的变种超级暴雨。

除了季风槽,低涡系统与西南季风的共同作用也是此次广东特大暴雨的直接诱因。低涡能够引导水汽向特定区域聚集,西南季风则从海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。当低涡系统在广东上空停滞或缓慢移动时,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华南地区交汇,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,导致降水效率大幅提升。气象监测显示,低涡系统在广东上空维持了超过48小时,导致暖湿气流持续输送,降水区域反复被“覆盖”,形成了典型的“列车效应”。此外,2025年夏季,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,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,西南季风得以深入华南内陆,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广东。

防灾减灾

广东的地形特征也对暴雨的强度和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放大作用。广东省北部为南岭山脉,中部为珠江三角洲平原,南部为沿海丘陵。这种地形格局使得暖湿气流在北上过程中容易遇到山地阻挡,被迫抬升,从而加剧降水强度。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地势低平,排水不畅,容易形成内涝。沿海地区受台风残留环流或季风低压的影响,也容易出现极端降水。

从更宏观的气候背景来看,全球变暖是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。近年来,广东出现暴雨到大暴雨的次数较往年明显增多,且单次降水的极端性更强。此外,城市热岛效应也加剧了暴雨的强度。随着广东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加,降水后地表径流加快,而排水系统往往难以应对极端降水,导致内涝频发。

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此次暴雨的极端性,我们可以回顾近年来广东发生的几次特大暴雨事件。2013年8月16日至18日,广东普宁特大暴雨,受西南季风影响,普宁市及周边地区出现极端强降水,最大累计雨量达552毫米,为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降雨过程。2015年5月19日至24日,广东特大暴雨,此次暴雨覆盖粤北、珠三角及粤东地区,全省平均降水量达135.3毫米,汕尾海丰县可塘镇累计雨量最高达733.5毫米。2023年9月7日至8日,深圳特大暴雨,受台风“海葵”残余环流影响,深圳普降极端特大暴雨,全市最大累计雨量469.0毫米。通过对比可以发现,此次2025年8月的广东特大暴雨在强度、范围和持续时间上均与历史极端事件相当,甚至在某些指标上更为突出。

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,广东需要从多个层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。要完善气象预警系统,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技术,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。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,针对城市内涝问题,优化排水管网设计,提高排水能力,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,增加地表透水面积,减少地表径流。提升公众防灾意识,通过媒体、社区等渠道普及防灾知识,提高公众对极端天气的认知和应对能力。强化应急管理能力,完善应急预案,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救援队伍建设,在暴雨来临前,提前转移危险区域群众,确保生命安全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广东特大暴雨 季风槽 低涡系统 气象预警 防灾减灾

相关文章